实际上我对藏书票并不是很清楚。只是一次看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的介绍才知道还有这种东西。随后在网络上查找一番,大体上才明白什么是藏书票,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。现代人很少看到,或者是很少用了!
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。它们是一种小小的标志,以艺术的方式,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。
藏书票是供
藏书用的,其最初的功能和藏书
印章一样,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。通常藏书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
Ex-Libris,意为“我的藏书”。最早的一张藏书票是1470年由
德国人Johannes Knabensberg制作的,署名勒戈尔(Lgler),由一款画有
刺猬衔着野花脚踩落叶的木刻画构成。
不过类似这种图画构成的藏书票,在早期是极为罕见的。一直到17世纪末期,藏书票多以表示
贵族身份的
纹章作为图案。由于当时只有贵族或
修道院才收藏得起书籍,纹章藏书票往往象征权势和地位,并不流行。如17世纪中叶,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,以两头
狮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款,是典型的纹章藏书票。
至于国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,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。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,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书房搜寻图书,满地都是
线装书,还有
宝剑等饰物,颇有古风,上署“关祖章藏书”五个字,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。另有戏剧家
宋春舫使 用的藏书票,标示有“褐木庐”书斋名,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,估计是本世纪初制作的。二、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,如叶灵凤、郁达夫、李桦、唐 英伟等等,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。不过,在中国,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,较少流传。直到近年,才陆续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 识,并出版过一、二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。
目前,国际上流行的书票,可以概括为四大类。
一类是画家一幅一幅绘制而成的,这类书票并不多见。另一类是由
版画家 制作的,此类最多。版种则可分为凸、凹、平、漏四种。凸版的版材有麻胶、石膏、塑料等,但以木版最大量、最普遍。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铜版,但也有锌版、铅 版等。平版的版材是石版。漏版,又称孔版、丝网版。而在这四大类型中,制作技法也是多种多样。目前,国际书票联盟已发布了20余种通用编号,用以区别和规 范书票制作的版种和技法。
但由于版画制作之技法日趋多样,许多版种和技法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代号。如拓彩版、吹塑版等等。上述两类,都是书票原作,比较珍贵。只是手绘者,生产不易,难免行之不远;而以版画拓印者,数量大增,甚至被视为正宗,书票也因之而有过“版画藏书票”之专称。
这种藏书票以套色水印木刻为主,可称作微型版画,因为它的画幅很小,一般长宽均不超过10厘米,通常情况下画幅为正方形或黄金矩形。
版画藏 书票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、图象与文字相辉映的艺术形式。在画面中,文字(一般是“某某藏书”、“某某之书”以及必不可少的“Ex-Libris”)占 有一定的比例,采用嵌入式将文字设计在画面中,所以这些文字在画面中还起着构图和色彩的作用。因此与其他种类的藏书票不同的是,版画藏书票上的“Ex- Libris”通常全部为大写字母,并且一般将“-”号省略或用“·”号代替。
如果我们将第一类称为“手绘藏书票”,将第二类称为“版画藏书票”,那么第三类便是可以大量印 制的复制品,似可称之为“通用藏书票”或“复制藏书票”。这类书票在我国尚属罕见,但在国外,都已上市销售了。这类书票因为不是专用,所以不标明票主,但 在票面上应留有一定的空白,作为书主签名的地方。有的还像邮票一样,打上齿孔,背面有胶,只要买来随手撕下一张,贴在书的扉页中,签个名或者盖个章就完事 了。
第四类藏书票,则是“电脑藏书票”了。它可以大量生产,方兴未艾。这后两类书票均与现代科技联姻,为藏书票的广泛普及走入千家万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。